藏历2151年| 木龙年

达赖喇嘛华语翻译蒋扬仁钦介绍“世俗伦理”——第二部:世俗伦理、科学与佛教的关系

相关文章

【西藏之声2016年8月27日报道】达赖喇嘛尊者近年来非常重视的一个话题就是──“世俗伦理”。到底什么是世俗伦理?为何一位世界和平导师会如此予以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倡导?西藏之声邀请到了达赖喇嘛尊者的华语翻译蒋扬仁钦,来为大家进行详细阐释。下面是这期访谈节目的第二部分: 世俗伦理、科学与佛教的关系。

图片取自:OHHDL
图片取自:OHHDL

达赖喇嘛尊者与世界上其他宗教领袖不同的一点,就是不断在推动佛教僧侣与科学家的对话,甚至安排僧侣们学习科学知识。尊者曾解释说:佛教经典可分成几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是经得起现代科学考验的内容,且这个部分对其他宗教的追随者丶或者根本不信仰宗教的人士,都有助益。这到底是指哪一个部分?

蒋扬仁钦:尊者的用词是“佛教科学”,佛教三藏教义里面可以分三大部分,佛教对色体的解释,对心识的解释,这部分是属于佛教对真相的诠释,这叫佛教科学。

通常我们讲科学就是真相的意思,在佛教里面说真相为何,而针对这个真相我们怎么去解读,这就是佛教哲学。因为有这样一个真相,所以前后世是存在的,所以轮回和涅磐是存在的,这个属于佛法的哲学。以佛教修行或佛教的宗教来讲,为了解脱我们要如何取舍?我们要如何行善断恶? 这种属于佛教宗教与修行的部分。达赖喇嘛尊者所说的佛教科学,哪怕是非佛教徒的人士也可以去学习。像我们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念头,看似很像但实际上背道而驰,像自信心与我慢,这两者差很多,我慢就是傲慢心、高傲的我慢心,它会去轻视别人。

但是自信心不一定会轻视别人,自信心最主要的是看到自己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根据自己的优点慢慢地增上,对自己慢慢地产生把握、自我的信任。但是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将我慢与自信心混为一体,像这种时候我们不用讲‘佛说自信心与我慢是分开的’,我们从自己的经验、社会常识、自我的觉受进行区分,当然科学是没有办法从这方面佐证的,这比较困难。

科学家在研究我们内心世界时,主要是依靠脉搏、血压、脑波的反应,透过这种方式去来解读,什么是内心的情绪。但是佛家,尤其是古印度的心理学,讲到非常广泛渊博的心识心理学。什么叫根识与意识的差别,什么叫分别与非分别心的差别……《阿毗达磨俱舍论》说到四十六种心所,但是《阿毗达磨集论》里面说到五十一种心所,在《摄阿毗达摩义论》说到五十二心所,《正法念处经》说到九十六种心所。佛家对心的起心动念,它是怎么来的,根据什么因缘来,像根识是由增上缘的无间缘所缘缘产生的,这是佛教的一套说法。这两者从来没有结合过,都是尊者努力将这两者研究的方式结合起来,所以尊者在2012年获得了邓普顿科学奖。在尊者的努力推动下,科学研究里面新建立了一个里程碑,让科学家们找到一个新的方式,因为科学家们他们自己也想要快乐、需要修慈悲心。这种慈悲心冥想的方式是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古印度的文化里面摄取这方面的内容、从古印度的心理学里摄取。

回到刚刚的主题,自信心与我慢的差别在哪里?还有跟别人的攀比与跟自己的竞争,看起来好像都是攀比、都是竞争,但是实际上对他人的攀比会想要把他人拉下去,而对自己的竞争会提升自我,所以两者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没有仔细去研究这些内容,无法一下子分辨出来,我们就会觉得攀比就是不好的。跟自己攀比是好的,但是跟别人攀比就是不好。像这样一个细微的起心动念,还有贪与爱之间的差别是什么?贪更多的是占有,可是爱却是站在别人的立场去着想,像是这方面的一些问题,很多很细微的情绪的内容,或者情绪的一个反应与内心世界的解说,这个就属于佛教真相要去讲解的部分。

当然在佛教真相里面有讲到一些色法、唯物论的内容,但是尊者也说过现代物理学家的解释远远超过我们佛家对色法的解释。但是在心法的解释上我们佛家,尤其是古印度心理学所流传下来的传承思想,远远超过现代的心理学家。

2608a2

达赖喇嘛尊者与一些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共同创立了一个机构,叫“心智与生命协会”。这个机构是不是尊者的“世俗伦理倡导”中的一部分?这个机构至今有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蒋扬仁钦:如果你们要详细地了解尊者与这个“心智与生命研究所”讨论的内容,我建议你们去看丁一夫与李江琳撰写的《达赖喇嘛与现代科学家的对话》一书。

“心智与生命研究所”是于1990年成立,因为尊者很有兴趣与科学家谈话,而科学家有时候也想要了解古印度的这套思想,因为科学走到最后的末端,是透过哲学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尊者见他们也不容易,而他们想要见尊者也很困难,所以他们就设立了这么一平台。

尊者时常跟科学家们说,你们不只是研究,你们也要快乐,如果你们想要快乐,就要注重内心世界,要注重内心善良的价值,你才会保留这个价值,这样你才有办法真正从内心里面快乐。因为一个人的快乐与否不是由身体上的舒适度来定义,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舒适度。像现在,在这个录影棚里,我们的身体是很舒适,可是我内心里面忧郁着,想着主持人会问什么尖锐的问题,我怎么回答,紧张了半天,我没办法定义为快乐的人。但是身体的状况并非那么的舒适,我们这边湿气也很重,可是我心里面懂得感恩。回忆到我的上师,我的父母对我的好,我从心里面产生感恩的时候,内心里面的那股温暖产生的同时,我就可以定义为是快乐的、幸福的人。

以此为例,科学家他们也是要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就要内心里面建立幸福。内心的幸福怎么建立?这个需要学习,它不是被动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要主动积极追求的。所以哪怕是科学家也需要快乐,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缘起,促成了科学与达赖喇嘛尊者间的交集,后来形成了心智与科学讨论会的平台。

 

尊者长期倡导宗教和谐,强调所有宗教的信徒都应该怀着“世间没有唯一真理”的想法,来互相尊重。这对佛教徒来说,应该怎麽理解?我们对佛陀与佛陀教义所持的坚定信仰会不会被影响?

蒋扬仁钦:尊者也补充说明信与敬的不同,信心的“信”与尊敬的“敬”不同。尊敬这世界上所有的主流宗教,但是否相信就需要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或者仔细的分析之后,你所相信的真理对于自己只有一个。但是好与坏,就像这世界没有最好的药一样,药好与坏要看这药对你病好不好、能不能治疗你的病,再来说这个药好不好。如果跟病毫无相关的情况下,举出一个药说这个是最好的药,这是很困难的。同样的道理,这个宗教对你合适的话,这个宗教对你来讲是最好的。但是任何跟个体无关的情况下,说这个宗教是最好的,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所以没有一个最好的宗教,但是有适合个人的宗教,对适合的人来讲那是最好的。

尊者说不只是药的例子,就拿佛陀本身的例子而言,佛陀也说了有部、经部、唯识、中观不同的宗义见解。佛陀说了这么多不同的宗义见解,一下说有一下说没有,一下说是一下说不是,是佛陀自己搞不清楚状况胡说八道吗?还是故意的陷害学生们,让他们矛盾,让他们混肴而说的呢?其实都不是!因为佛陀在讲法的时候,佛陀的出发点不是说真相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对你有什么帮助,根据你能够接受的程度,来说适合你的法。因为佛陀的说法就是帮助他人的一种形态,所以说出了这一套的法门。

我们可以以此为例,来去套用在现在这个世界观,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主流宗教,已经有很多人习惯了有造物主的想法,对这些人来讲,像基督教与回教、犹太教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要懂得尊重这些宗教,因为在过去这些宗教帮助了他们的千百亿信徒,现在正在帮助,将来也绝对会有帮助。因为它们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贡献,所以值得我们去尊敬,所以要尊敬一切的主流宗教,但是信仰要透过是非的自我判断,自己所相信的真理只有一个,对我们佛教徒来讲,就是佛教。

2608a3

达赖喇嘛尊者一再强调要拿出实际行动,那么在推动世俗道德方面,实际行动应该是什么?普通人到底要为此做什么?只是简单的行善避恶而已吗?

蒋扬仁钦:现在您就在实践世俗伦理,因为您透过媒介来推广尊者所说的世俗伦理的想法是什么。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有更多的民间人士来认同世俗伦理应被推广的想法。透过民间的百姓们,去鼓励相关部门单位,让它们将这套世俗伦理体制,放在现行的国民教育体制当中。因为我们现行的国民教育体制太过于物质化,教你怎么创造物质,却没有教你怎么去成为幸福的人,会教你怎么成功,但是不会教你怎么快乐。

透过将世俗伦理放在现行教育中,在这样一个教育体制下所教育出的学生们,他们慢慢在世俗伦理的环境下长大,以后的生意人、政治家,还是教师等等,各界人士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时候,就可以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情况减少到最低,因为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去同情别人。

其实在西方来讲,早在20年前就有社会及情绪教育(SEL),像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州,强制性的要求所有学校都要实践这一套教育体制。所以在社会及情绪教育里面主要讲五大因素,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技能与抉择的责任。透过这种方式来认知自我,来去学习如何跟人类打交道,这里的打交道并非指尔虞我诈的那种方式。

但是它跟尊者所说的世俗伦理又有点不同,尊者所说的世俗伦理,所谓“伦理”就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一种总结,总结的背后有三大因素,科学佐证、自我觉受与社会常识。但是现在的社会及情绪教育(SEL)体制里面,并不做这个“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总结,它更强调的是认知自我。

虽然社会及情绪教育 (SEL) 为世俗伦理普及实践提供基础,是比较容易推广的,但是要全面性的推广世俗伦理到世界各个角落,我觉得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透过媒介的方式,大力地去推动,让大家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概念。否则中国人讲伦理只有两个,宗教伦理与儒家的伦理,根本不会想到世俗伦理。

-完-

前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最新文章